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一、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
他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
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他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二、人物生平1、早年经历商鞅出身于卫国的公族家庭,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或濮阳市濮阳县)人。
然而,关于商鞅的具体出生地仍存争议。
商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志向,他热爱刑名法术之学,深受李悝、吴起等法家先贤的影响。
年轻时,商鞅曾投奔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对商鞅的才能非常赏识,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
然而,商鞅在魏国的仕途并不顺利。
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但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公叔痤又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以免遭到不测。
但商鞅明白魏惠王不会采纳公叔痤杀他的建议,因此并没有立即离开。
2、投奔秦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
面对诸侯争霸的严峻形势,秦孝公决心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于是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
商鞅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秦国。
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然而,在初次见面时,商鞅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但孝公仍然不能接受。
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改用霸道之术游说,终于获得了孝公的肯定。
最后,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3、酝酿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担心国人议论纷纷,因此犹豫不决。
于是,他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他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4、施展变法颁布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
第一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
第二次变法为了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修筑新都咸阳,并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
同时,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