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就算是他,好歹有信心科举做官。
县试府试院试之前,都需要秀才以上功名者作保才能参加考试。
许多老秀才就是靠此赚外快。
就算是自己的学生,那些秀才多半也要收取钱财,只是收多收少。
这是一个潜规则,陈夫子虽说是举人,在担保的时候也收了些钱财,收的不多,意思意思,以免遭人怨恨,说坏了规矩。
不过陈夫子转手就送给余柏林一本厚厚的册子,说是自己游学心得。
这可比那一贯铜钱不知道贵重到哪儿去了。
而且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
四书五经,科考之时,四书必考,五经则任选一经,读书人称作“治本经”
,和后世高考分科一样。
治本经多师徒传承,陈夫子治的《春秋》,恰巧余父治的也是《春秋》,余柏林自然治的也是《春秋》。
不过,或许不是碰巧,正因为陈夫子治《春秋》,文成焯才会推荐余柏林向陈夫子求学吧。
《春秋》微言大义,是余柏林前世最为喜爱的著作,对其研究也最透彻,各朝各代关于春秋的著作他都有熟读。
从秦之后,余柏林所处华国历史和此处完全不同,但对儒学的推崇,却是一致。
余柏林的策论经陈夫子评价,若无意外,院试理应排名前列。
是否能延续第一,造就小三元,就要看主考官的爱好了。
秀才三试,都不考经义,只考“帖经”
,即默写。
这“帖经”
有填空、有问答,有书中原句,更有必须结合上下文推断。
没有一定逻辑能力,仅靠死读书,在最简单的“帖经”
这一场,就得折戟而归。
除了“帖经”
之外,还有“杂文”
、“策论”
两科。
“杂文”
即一诗一赋,“策论”
即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余柏林“帖经”
“杂文”
被陈夫子评价为可直接参加会试,只有“策论”
稍逊一筹。
倒不是余柏林“策论”
写的不好,而是他对这个朝代了解不深,不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也不知道如何揣测考官、甚至朝廷的意思,导致束手束脚。
除了“策论”
之外,余柏林的“经义”
更加堪忧。
其原因也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