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有一个传闻说大爷在“七王之乱”
时立了很大的军功,但吃了梁王(窦太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弟弟)和景皇帝暗斗的亏,最终没能封侯。
大爷觉得冤得慌,说:“这‘窦老太’也没长啥好‘下水’,两个儿子争权夺利搞得老子封不到侯,真他娘的憋屈!”
于是在李家边军里,“窦老太”
就这么喊了起来。
军营里有两百骑兵和一百后勤部队,他们有严格的军规,轻易不会进我们的生活营地,除后勤部队的军医、工匠、伙夫外更不允许进我们的营帐。
骑兵的主要责任是负责维护李家祖陵的肃穆不被打扰和老兵营的安全警戒。
当然在那个时候,河西、河南之地都还在匈奴控制下,离我们营地不特别远的地方也居住着一些匈奴军民(其实是匈奴控制下的杂居种族,比如羌人、氐人、小月氏、休屠匈奴、混邪匈奴等,还有部分不愿意归汉的前秦遗民),每逢秋冬总会传来我们营房百里左右的地方遭到匈奴偷袭有人员伤亡、百姓失踪、财产被抢的消息。
骑兵有时候会配合当地的正规军去防备匈奴军队的偷袭,春夏季匈奴人相对疲弱的时候也会主动出击一下以示威慑。
在匈奴骑兵不活跃的春夏季,骑兵部队偶尔会送些脏兮兮的匈奴妇女过来,都是捆绑着的。
老义父们会轮流把这些脏兮兮的妇人带回营帐。
每逢那个时候,女人的哀嚎都会通宵传遍营地。
一般不超过三天,骑兵就会把这些己经更肮脏、浑身是血、不知是死是活的妇女用马车拖走,带去营地另一头不是义父们的那些老光棍那边,至于这些女人最后的结局,我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她们的结局是被卖到专门收奴隶的场所,没入奴籍。
卖她们获得的收入会补贴老光棍的生活开销。
每逢这个时候,义父们的交流是最欢实的,总是放肆的喝着酒,说着我们似懂非懂的污言秽语。
他们说那是惩罚“匈奴狗”
,因为痛恨匈奴人,我们没人觉得那是不对的。
在这些老义父中,我的义父是个异类。
每当有匈奴女人在营地时,义父总会带着几个骑兵营的亲信住到李家祖陵的守灵区,走前他会给我留下一些要完成的文化课作业,并叮嘱我晚上用麻布塞住耳朵早点睡觉。
义父不会当面指责老义父们喊皇帝和老太后的诨号,但是他总是教育我不能不敬皇族、不能霸凌弱小。
自从教我认字后,他经常会告诫我文化真的很重要、甚至比武功更重要。
几年下来,我跟着他学了几千个字,也背许多简单的文章和基础药方。
我小时候没啥心眼和见识,但是脑瓜子还挺灵光的,凡是义父教我的东西我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他随口跟我说的趣闻、轶事和日常琐碎细节,我也都能一首记着。
义父总是夸我记忆力特别好,这让我这个丑陋且废柴的小战士稍许增强了点自信。
我跟着义父学了六年多文化课,义父把他掌握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教给了我。
因为记忆力好,无论课程多么艰深难懂,大多数教给我的东西我都是能背下来,至于完全领悟和融会贯通,那得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义父的事情我知道得不多,听胖虎他们传过一个版本:义父原来以军医的身份参军,但实际工作是大爷的重要智囊。
可后来他居然喜欢上了一个俘虏的匈奴贵族女人,结果有一天那个女人趁着义父不注意刺伤义父的“命根子”
后自杀了,义父这才开始常驻陇西管理“老兵营”
。
我那时候不知道啥是“命根子”
,只是有时候有些奇怪义父不像别人的义父那样长胡子,换衣服、洗澡、撒尿也都背着我。
对于这件事我从来没问过义父。
首先,我觉得这太扯淡了,义父怎么会喜欢匈奴狗?其次,我觉得不管是真是假,问的话很没礼貌。
儿时的我虽然憨怂,但一首保持着对义父、对大爷、对李家的感恩和敬畏。
因为这种敬畏,我很懂分寸,不会口无遮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