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再说说祭祀,这在古代可是头等大事,祭祀的对象、时间、地点、仪式,都有详细规定。
天子祭祀天地、社稷,诸侯祭祀山川,卿大夫祭祀祖先,老百姓也得祭祀自己的祖先。
祭祀的时候,祭品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都得符合身份地位,要是弄错了,那就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大不敬。
还有宴饗礼,不同阶级的人参加宴会,礼仪和用乐都不一样。
国君和诸侯的宴会,那叫一个隆重,宴席的位置、程序、交谈礼节,都有严格规定,还得有乐师奏乐,演奏的曲目和技艺也有讲究。
卿大夫的宴会就稍微简单点,但也得遵守一定的礼仪。
老百姓的宴会就比较隨意了,但也不能太出格。
(二)东周:礼崩乐坏的混乱期
到了东周,情况就不一样了,礼治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时候,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了,纷纷开始僭越礼制。
本来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九鼎,有些诸侯也敢用了,这可是严重违反礼制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普通员工,非要坐老板的位置,那不是乱套了嘛。
还有乐舞,按照礼制,天子可以用八佾之舞,也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个人跳舞,诸侯只能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可是到了东周,有些诸侯也用起了八佾之舞,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气得不行,说“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意思是这种僭越的行为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除了这些,诸侯之间为了爭夺土地、人口和霸权,经常打仗,根本不把礼制当回事。
以前打仗,还讲究个师出有名,现在只要有利益,就可以隨便出兵。
而且,战爭的规模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残忍,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孔子一直致力於恢復周礼,他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人们能重新遵守礼制,恢復社会的秩序。
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觉得人们不修养品德,不讲究学问,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是他最担心的。
虽然孔子的努力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对后世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管仲“三归”
的例子也能体现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
孔子说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意思是管仲收取了人民大量的市租,手下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这怎么能算节俭呢?而且管仲还和国君一样,立了塞门,有反坫,这可是不符合礼制的行为。
孔子认为如果管仲都懂得礼节,那还有谁不懂得礼节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礼制的遵守越来越不严格了。
(三)秦汉:礼的重塑与波折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觉得以前的礼仪太乱了,得统一一下,就把六国的礼仪都收集起来,挑了一些好的,制定了秦朝的礼仪制度。
这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统一,背后其实有著深刻的政治考量。
秦始皇想要通过统一礼仪,来加强中央集权,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才是老大,都得听他的。
比如说,秦朝规定了皇帝的称號、玉璽的使用、朝见的仪式等等,这些礼仪都显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且秦朝还颁布了法律,来保障礼仪制度的执行,要是有人违反了礼仪,那可是要受到惩罚的。
这样一来,秦朝的礼仪制度虽然是在六国礼仪的基础上制定的,但却有著自己鲜明的特色,更加注重等级和权威。
汉朝建立初期,因为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也没心思去搞什么新的礼仪制度,就乾脆沿用了秦朝的礼仪。
但是,这秦朝的礼仪毕竟是为了维护秦朝的统治制定的,和汉朝的情况不太一样啊。
所以,后来就有大臣提议,要重新制定汉朝的礼仪,让它更符合汉朝的国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