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他不仅在军事上把匈奴打得落流水,在水利方面也是干劲十足,搞了不少大工程。
先说漕渠,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工程。
当时,从关东运粮食到长安,主要靠渭水漕运。
可渭水这脾气不太好,河道弯弯曲曲的,水还时大时小,漕运一趟得六个月时间,太费事儿了。
大司农郑当时一看,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
於是,他就给汉武帝提了个建议,说咱可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著南山而下,一直通到黄河。
这样一来,漕运路程能缩短到三百多里,而且渠道笔直,水流平稳,三个月就能到长安。
而且,这渠还能灌溉沿途一万多顷的农田,简直是一举两得。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同意了。
说干就干,汉武帝派齐人水工徐伯去勘察设计,规划定线。
徐伯这人也是个厉害角色,带著人在野外风餐露宿,仔细测量地形、水位,忙得不可开交。
规划好后,汉武帝又徵调了数万人开始施工。
这工程可不容易,工人们拿著简单的工具,挖土、运土,一点一点地开凿渠道。
经过三年的努力,漕渠终於建成了。
这漕渠一开通,效果立竿见影。
漕运时间大大缩短,粮食运输效率提高了不少,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也从汉初的数十万石增加到了元封年间的600万石。
而且,沿途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粮食產量蹭蹭往上涨,老百姓们都乐开了。
还有龙首渠,这渠的开凿过程也是充满了挑战。
有个叫庄熊羆的人向汉武帝上书,说临晋的百姓想挖一条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硷地。
要是这渠修成了,那盐硷地就能变成高產田,亩產可达十石。
汉武帝一听,这么好的事儿,干!
於是,他就调发了一万多人去开渠,从徵引洛水到商顏山下。
可这工程刚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商顏山这地方的土质疏鬆,要是按常规方法在地面上挖渠道,那渠岸肯定会倒塌,工程根本没法进行。
这可把大家给难住了。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井渠法。
什么是井渠法呢?就是先在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挖一口竖井,然后再在井下把这些竖井打通,形成一条地下渠道。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渠岸倒塌的问题,而且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
这方法听起来简单,可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工人们得在井下一点一点地挖掘,还要保证竖井之间的连通。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全靠人力,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龙首渠终於修好了。
虽然通水的地方有限,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首创的井渠法可是意义重大。
后来,井渠法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在甘肃、新疆一带的乾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坎儿井就是在井渠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可以说,龙首渠为中国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漕渠和龙首渠,汉武帝时期还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利灌溉网络,让关中地区的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粮食產量大幅提高,为大汉王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瓠子堵口事件。
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像脱韁的野马一样,向东南方向奔涌而去,衝进了巨野泽,又泛入泗水、淮水,淹了十六郡,那场面,简直是惨不忍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