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折腾了好几年都不见起色,因为他的公司纯粹是一个皮包公司。
国际橡胶价格上涨之后,麦边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个家伙发动了广告攻势,花钱连篇累牍地请人在上海的中英文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时代”
的到来。
这些文章极具煽动性,一个劲地向人们灌输,橡胶在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蓝格志公司的商标长时间地占据了很多有影响的中外大报的头版。
他的宣传攻势收到奇效,蓝格志公司的名气打出去了。
为了进一步吸引上海的有钱人购买蓝格志股票,麦边人为地操纵股票的价格。
他罗织同伙,抢购股票,等价格上涨之后,太笔抛出,再次以更高价格抢购,几个来回下来。
蓝格志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难求。
这时麦边又像模像样地每周召开一次董事会,装模做样地拿出“从产地拍来的电报”
,向董事们报告近期的橡胶产量。
由于担心虚头太大,会被人识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3个月,就给购买蓝格志股票的“股东们”
发一次红利,每股可拿到12两5钱银子。
这样的红利,让购买者顾不上冷静地思考。
于是面值约60两银子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两一股的大关,麦边迅速聚敛了大笔钱财。
其余橡胶公司也如法炮制,汇通洋行的韦推和嘉道理照法每个季度给股东发放红利,一股7两5钱银子。
他们吹嘘的本领更高,声称自己经营的薛纳王公司出产的橡胶质量比蓝格志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来者居上,股价超过了蓝格志。
白克尔父子开设的祥茂洋行在股票发行前夕,先购买报纸版面,大肆吹嘘股票价廉利厚,开市当天,收买大批流氓到汇丰银行门口冒充顾客,抢购股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为了抢购股票,竟然还有人上演全武行,于是汇丰银行被迫关门,叫来巡捕,暂停营业。”
祥茂洋行宣称,认股者意外踊跃,额定殷本严重不足,只能酌情减少,认购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认购1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还。
这样一来,他们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1910年3、4月问,上海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
麦边见股市泡沫即将破灭,就在7月间,卷起全部款项,人间蒸发了。
20世纪初的上海,中国传统的金融机构,钱庄、银号、票号(以下统一称为钱庄)在上海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量众多,其中以源丰润和义善源实力最为雄厚。
它们是上海银钱业的领袖,与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同为维持清朝金融稳定的擎天之柱。
不过相对于财大气粗的外国银行而言,起初本土钱庄的资本额相当有限,注册资本“无过五万,少则二万余”
。
本土钱庄主要是为中国企业和商人提供汇兑业务,并发行庄票,接收存款,发放贷款。
上海钱庄发展之快,主要表现在业务量的增大上。
1858年,上海只有8—10家规模稍大的钱庄,账面资金不过3—5万两,可是到了1907年,单单福康钱庄吸纳的存款就有817069两。
钱庄介入橡胶股票投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第一种情况比较普遍,钱庄向投机者提供贷款,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他们还接受实物贷款,实际上是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只要橡胶股票价格不下滑,钱庄是不会亏本的,而且抵押的股票还在不断的升值。
因此钱庄加快了向外国银行拆款的速度,外国银行乐享其成。
在外国银行和上海钱庄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上海橡胶股票投机风潮愈演愈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